1. 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分析各国2020年1月数据表现多数不差,但2月受疫情影响,全球复苏势头有所受阻碍,亚洲国家经济冲击较为明显。从制造业数据来看,2月欧美国家制造业PMI数据未出现大幅回落,疫情对欧美经济影响暂没有出现明显影响,但日本2月制造业PMI初值显著回落,疫情对亚洲国家影响更为显著。货币政策方面:1月美欧日央行均按兵不动,但各国央行在近期的表态中均指出疫情带来的风险。(1)Q4 GDP持平于2.1%,美国1月经济数据向好Q4 GDP环比折年率持平于2.1%,但结构有所恶化,1月新发布的各项经济数据表现均不差,关注疫情对后续美国经济的影响。四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初值2.1%,较Q3持平,但从分项来看,消费拉动率减弱、制造业投资仍然低迷,主要的拉动因素为地产投资与政府支出,且Q4进出口虽表现出强劲拉动,但原因却是进口大幅放缓导致的衰退性顺差,从经济结构来看,Q4的GDP数据并不乐观。而从1月新发布的数据来看,工业生产方面,1月制造业PMI超预期回升至50.9,于5个月后再次回到荣枯线以上;地产投资销售方面,1月新屋开工总数年化为156.7万户,预期142.5万户,较12月略有下降但仍在高位;1月营建许可总数为155.1万户,预期145万户,创下2007年3月以来新高。消费方面,美国1月零售销售环比增加0.3%,符合预期,同时在疫情影响下的2月密歇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继续升至100.9,消费需求旺盛。从经济数据来看,1月数据表现均不差,但考虑到2月受到中国疫情的影响可能冲击美国制造业生产,还需进一步关注2月数据走势,预计制造业数据将受到影响。物价方面,1月CPI及核心CPI分别2.5、2.3%,从美联储的官方表态来看,由于2019年低基数的影响,预计通胀很快将回到2%的目标附近。就业市场方面,1月非农就业人数增长22.5万,远超预期的15.8万人;但制造业就业人数连续第二个月下降、并且失业率小幅回升;货币政策方面,1月利率决议按兵不动,并延长了回购操作时限,但从鲍威尔表态来看后续美联储有意逐步退出各类公开市场操作。目前美联储不断强调当前的货币政策是适当的,预计短期内不会对利率做出调整,但鲍威尔在国会发表证词时也指出,疫情将会是美国及全球经济前景的风险因素,未来若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较大,则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的预期也将重新评估。(2)欧元区经济景气度继续提升,制造业PMI环比略有回落欧元区2月制造业PMI超预期回升,欧央行启动货币政策审查。从生产端看,欧元区2月制造业PMI为49.1,服务业PMI继续回升至52.8,欧元区PMI并未受疫情影响出现环比回落,走势有所超预期,但2月欧元区Sentix投资信心指数环比略有回落至5.2,前值7.6,ZEW经济现状指数也小幅回落至-10.3,整体来看,欧元区目前受中国疫情的影响并不明显。物价方面,1月HICP继续回升至1.4%,但核心HICP回落至1.1。就业市场方面, 12月失业率进一步下降至7.4%。货币政策方面,欧洲央行1月议息会议决议维持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不变,同时此次会议启动货币政策战略审查,审查结果将于2020年底完成,后续欧央行是否会根据其审查结果修正货币政策工具包、通胀目标等值得持续关注。(3)日本四季度GDP大幅回落,2月PMI初值回落明显日本制造业PMI环比小幅回落,失业率继续下行。日本四季度实际GDP环比折年率初值为-6.3%,为2014年最低值,四季度受到消费税落地、日韩贸易摩擦等影响,日本经济在二、三季度略有企稳后再次大幅回落。日本制造业PMI近期走势较为平稳,但2月受疫情影响制造业PMI初值回落至47.6;1月日本服务业PMI回升至51,但2月数据尚未公布,若受疫情影响较大,或将再度回落。物价方面,1月CPI与核心CPI同比增速分别为0.7%、0.8%;就业方面,12月失业率继续下行至2.1%,再创新低。另外,近期日韩疫情也有所发酵,带来全球避险情绪再次提升,而日本作为旋涡中心,日元此次并未表现出避险属性,出现了大幅回调。2.汇率展望:疫情触发全球避险情绪,美元走高人民币震荡(1)美元:疫情在海外再次发酵,全球避险情绪推高美元指数疫情在日韩等国再次发酵,避险情绪推高美元指数。近期,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疫情发展也有发酵势头,再一次引发市场对全球经济的担忧,在此背景下全球避险资产价格普遍上涨,美元、日元、美债均有上涨,美元指数已接近100。展望后续,从基本面角度来看,由于美国经济基本面相较欧元区与英国都呈现向下的趋势,美元指数走强的基本面因素并不是非常有力;但短期由于风险情绪的影响美元指数或将维持强势。(2)人民币:疫情期间未必贬,疫情之后未必升汇率长期因素,主要矛盾在于服务逆差缩窄与商品顺差减少的对抗。从长期来看,汇率的根本是跨境资本追逐利差形成流动的结果。疫情对跨境资本的影响主要可从商品、服务和金融三个层面来分析。商品进出口或将呈现顺差收窄,但体量尚难评估:一季度经济陡降,供需双缩且供给冲击更大,企业在产能一定的情况下,优先保内需,出口大概率走弱,顺差应当是减少的,利空汇率。但有两个因素使得该部分尚难评估:首先,三月是否能充足复工且抢工回补出口订单的幅度,其次,中美第一阶段协议中增加对美进口的实际进展尚不明确。服务逆差由于出国游受限会大幅缩减300-500亿美元,利多汇率。当年SARS期间,服务贸易中,旅行是顺差,也就是国外人来中国旅游消费居多,因此疫情冲击后该数值由顺转逆;目前每季800亿美元服务逆差中,旅行占8成,主要是国人外出旅游消费为主,疫情冲击后该逆差会大幅缩减,按照50-80%比例估计至少是一季度300-500亿美元的逆差缩减。金融账户而言,直接投资影响较小,外资证券投资秉持价值投资风格料保持稳定,对汇率偏中性。疫情对FDI冲击较小,FDI变化仍以长期产业转移变化和中美关系影响为主,证券投资方面考虑2018年权益大跌但外资持续买入的情况,短期市场冲击特别是消费、旅游等优质资产,以价值投资为主的外资流入整体会保持稳定,开市第一日,股市大跌8%,外资当日流入200亿人民币,已可佐证。综合来看,一季度经济虽然陡降,但跨境资本流动不一定就是大幅流出,服务逆差缩窄(利多汇率)与商品顺差减少(利空汇率)的对抗是关键,背后需要观察三个信号——出境旅行何时放开、三月抢工回补出口订单的情况、中美协议的执行进度。中期因素来看,可以分为基本面(结售汇)、交易面(即期成交额)、预期面(贬值预期的跟踪)三个层面来分析。当下来看,这三个层面的因素并未出现共振走差的趋势,交易清淡且预期稳定。基本面的结售汇数据数据尚未更新,目前一月和二月状况尚看不到,属于偏滞后指标。但从预期和交易面来看,当下依然是稳定的,需要关注2月数据变化。交易面的即期交易量清淡每日仅有170-220亿人民币左右,低于日均250-300亿的平均值。贬值预期来看,居民部门而言,黄金隐含汇率与即期汇率基本咬平,贬值预期幅度较小,相比2015、2016及2019汇率破7时,二者差值衡量的贬值预期相对稳定,后续可以持续跟踪;企业部门的出口结汇率与进口付汇率数据尚未有2月数据,需要持续跟踪。而短期来看,自2019年8月人民币汇率破7后,逆周期因子重回视野,避免汇率市场超调,2月初也再次出现较大发力,逆周期因素是短期汇率的最主要调控力量。因此总结来看,当下疫情期间,汇率有安全墙,未必贬。由于服务逆差缩窄量有望达到一季度300-500亿美元(2000-3500亿人民币),即便出现一定的商品顺差缩减和资本市场波动,也可以形成有效对冲,因此禁止出境游成为了当下汇率基本面最大的安全墙。反之,疫情过后,汇率难升。虽然经济开始进入修复期同时风险偏好提升,但如果出境游放开,旅行需求有积压释放,旅行逆差的反弹增加反而会冲击跨境资本流动;叠加特朗普弹劾门基本结束,其注意力或将会再次回到大选和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执行进度上,对华施压可能再次激化。政策建议而言,考虑到禁止出境游对汇率的安全墙效应,应当在二季度疫情完全消退且经济数据完全显现,资本市场充分price in后,再做出境游的放开,一是对于全球安全更为稳妥,二是对于汇率风险的控制将会更为有效,三是也有助于将积压的消费旅游需求更多的释放在境内。2020年开年第一天货币政策发力,1月1日元旦当日,央行宣布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开年的全面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8000多亿元,有效增加了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的稳定资金来源。1月属于经济数真空期,从目前公布的1月份社融数据来看,社融数据表现好于市场预期,贷款结构亦持续改善。而1月份CPI增长5.4%,创下八年来最高值,但在疫情的冲击下短期CPI的高位或不会成为货币政策的掣肘。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将在2月开始体现,受疫情影响,企业延迟复工,汽车、房地产销量下滑将较大,将对一季度经济产生较大冲击,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将形成一定的对冲。
1. 经济:一季度经济或受疫情冲击明显
通常1月份属于经济数据真空期,各项数据需1月和2月合并起来看更为客观。2月3日公布的1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51.1,为2019年9月以来最低。这一走势与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一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月制造业PMI降至50的荣枯分界线上,低于上月0.2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二者采集时间都在1月中上旬,此次疫情的爆发对1月经济数据影响较小,主要看2月相关经济数据的情形。而国内1月汽车销量同比大幅下跌,表明经济本身并不景气,叠加疫情的冲击,一季度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
2月7日海关总署表示为与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的发布时间安排一致,1月和2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数据将合并发布。1月底WHO宣布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疫情短期内将对我国进出口产生较大影响。
2. 通胀:CPI超预期走高,PPI同比由负转正
(1)CPI超预期走高
1月份CPI同比增长5.4%,较前值4.5%上行明显,也高于市场预期。CPI同比增速自2012年来再度“破5”,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春节错位,去年的低基数使得今年CPI同比增长明显;二是猪肉价格同比增速再度走高带动食品项增速上行,1月猪肉价格同比涨幅116%,高于前值的97%;三是一月下询的新冠状病毒疫情影响下部分商品供给不足加之居民购买囤积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涨。分项上看,食品项同比涨幅20.6%,环比涨幅4.4%,其中鲜菜环比上涨15.3%,猪肉价格环比上涨8.5%,是推升食品项上涨的主要因素。1月非食品项同比涨幅1.6%,环比上涨0.6%,其中,受春运原因的影响,交通通信环比上涨1.4%,旅游项环比上涨8.6%,均较上月上行明显。往后看,疫情对CPI的冲击更多的将体现在2、3月份,且影响是分化的,疫情下受延迟开工与物流的影响,部分商品供给受影响,必需品价格上涨,但同时疫情减少了人口的流动,餐饮、旅游、娱乐等消费需求降低,整体来看疫情对CPI的影响更多的是短期的,CPI有望进入下行态势,但受制于猪肉价格高位影响,短期下降幅度或不大。
图1:CPI继续走高数据来源:Wind,IMI(2)PPI同比由负转正
1月份PPI同比增长0.1%,前值-0.5%,同比由负转正,其中生活资料同比1.3%,与上月持平,生产资料同比-0.4%,降幅继续缩窄。生产资料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涨幅最大为17.5%,较上月增长11.7个百分点,黑色金属矿采增长8.9%,前值为8.8%;环比来看,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环比均持平,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和石油加工环比增长4.3%和1.8%,拉动PPI上升,而黑色金属冶炼增长-0.6%,成为拉低PPI的主要因素。往后看,PPI受疫情冲击导致企业延迟开工的影响,短期内生产和投资受拖累明显,加之油价下跌明显,PPI或将再度落入负值。
3. 金融:地方债发行支撑社融增速,信贷结构持续改善
(1)地方债发行支撑社融增速
新口径下,1月社融新增5.07万亿元,同比多增3883亿元,表现超出预期。2019年12月起,央行将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纳入社融统计,与地方政府专项债合并为“政府债券”项。从结构上看,2020年1月政府债券净融资7613亿元,同比多5913亿元,主要是今年地方债的发行前置,地方债的放量也是新增社融创下新高的主要原因。1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49万亿元,同比略减少74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865亿元,同比少增964亿,股票融资同比多增320亿至609亿元;非标同比少增1623亿元,但委托贷款同比少减,信托贷款同比多增,均有所改善。受疫情影响,资管新规过渡期有较大概率延长,非标融资降幅或减缓。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提到科学稳健进行逆周期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而2月23日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节奏和力度要能够对冲疫情影响,防止经济运行滑出合理区间,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因此后续逆周期调控仍将加码,预计未来降息和定向降准可期,社融增速下行压力有限。
(2)中长期贷款持续改善
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34万亿元,同比多增1109亿元。分部门来看,居民部门贷款增加6341亿元,其中长贷增加7491亿元,短贷减少1149亿元。企业部门贷款增加2.86万亿元,其中长期贷款增加1.66万亿元,同比多增2600亿元,短贷增加7699亿元,同比多增1780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596亿元,同比少增1564亿元,符合监管趋势。从1月份的贷款期限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占比较高,结构持续改善,企业长期贷款增加表明随着LPR利率的改革,银行预期未来利率还将进一步下调,因此提前放贷积极性提高,同时也反映了实体对中长期贷款的融资需求依然较强。疫情的冲击对1月的信贷数据影响小,将主要体现在2月份,一方面,疫情冲击使得企业延迟复工,企业生产经营受较大冲击,另一方面,疫情下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的作用,为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央行在2月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提供优惠利率贷款。2月份受企业延迟复工及地产销售弱的影响,2月份信贷或偏弱,但各项政策将一定程度上对策疫情的冲击,2月份信贷规模同比或不会出现明显下行。
(3)M1大幅回落至0%
1月末M2同比增长8.4%,前值为8.7%,M1同比增速则回落4.4个百分点至0%。1月份新增企业存款-1.61万亿元,同比多减1.22万亿元,居民存款同比多增3800亿元,财政存款同比少增1335亿元,非银存款多增10780亿元。由于春节提前,存款向居民部门转移,同时受疫情影响抑制了居民部门春节的消费,导致M1增速大幅回落至0%。
图2:M1大幅回落至0%数据来源:Wind,IMI1. 银保监会披露2019年四季度银行业数据2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2019年四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整体来看,行业净利润增长平稳,符合预期;净息差、不良率、关注类贷款占比以及拨备覆盖率等数据变化都不大,行业基本面稳定。盈利情况方面,商业银行2019年实现净利润1.99万亿元,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8%(邮储银行于今年开始纳入“商业银行”和“大行”口径),增速环比前三季度持平,比去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速大致稳定,符合预期。分类型银行来看,大行/股份行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5/10.1%,增速环比前三季度分别下降0.9/1.4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则是上升0.5/5.0个百分点;城商行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0%,增速环比前三季度上升3.6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则是上升6.7个百分点。净息差方面,全行业四季度净息差2.20%,环比三季度上升1bp,可以认为保持稳定。2019年以来净息差趋势都是高位稳定。分类型银行来看,四季度较三季度相比,大行净息差小幅上升1bp,股份行/城商行则回落1/2bps。大行数据表明银行业存贷款利差可能大致稳定,而中小行数据则意味着2018年三季度以来货币市场利率大幅下行,所带来的净息差上升阶段已经结束。资产质量方面,2019年末全行业不良率1.86%,环比三季末持平;年末关注类贷款占比2.91%,环比三季末下降9bps;年末拨备覆盖率186%,环比三季末下降2个百分点。但拉长时间来看,前述指标的变化幅度非常小。分类型银行来看,四季末与三季末相比,大行/股份行不良率环比上升6/1bps至1.38%/1.64%,城商行不良率环比则下降16bps至2.32%。拨备覆盖率方面,四季末大行/股份行拨备覆盖率环比三季末下降6/6个百分点,城商行则环比上升6个百分点。2.2020年1月货币金融数据分析2020年1月末,基础货币余额为32.16万亿元,全月下行2577亿元。其中,现金(货币发行)增加18298亿元,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下降23416亿元,非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541亿元。全月央行的各项广义再贷款共投放基础货币3075亿元。此外,缴税等财政因素回笼基础货币4373亿元,央行的“其他资产”减少,可能相应回笼基础货币839亿元。1月末的M2余额为202.31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42%,较上月略有回落。按不含货基的老口径计,1月份M2增加37071亿元。从来源分解,其中对实体的贷款投放,派生了42537亿元M2;缴税等财政因素回笼M2约4373亿元,通过卖出企业债券回笼M2约4714亿元;通过银行的SPV投资(投放非银、非标等)投放M2约3610亿元;外汇占款则影响不大。1. 股市:疫情行业冲击下出现白马股抱团现象(1)经济和流动性:两融加速回升,社融再超预期全市场流动性边际上有所改善。股票市场上,一级市场募资总额大幅下降,重要股东净减持额环比减少,基金股票仓位进一步抬升,两融余额加速回升。金融市场上,1月央行连续4个月通过广义再贷款工具持续向市场净投放资金,逆回购净回笼资金200亿元。不过受春节效应影响,1月货币市场利率有所走高。债券市场上,1月份以来长短期国债利率双双走低,期限利差触底反弹。M1、M2增速双双回落,但社融数据大超预期。人民币汇率贬值,美元指数震荡走强,G7利率大幅下行,美日货币增速回升,日本央行仍在扩表。综合来看,认为后续权益市场的流动性或将继续处于偏宽松状态。(2)市场特征:小盘股走势凌厉,大蓝筹表现落后上周市场大幅上涨,小盘成长股走出罕见凌厉走势,大蓝筹表现明显落后。上证综指全周上涨4.21%,上证50指数涨2.52%,创业板综指大涨8.98%。科技股受到市场追捧,成交量持续放大,甚至一些基本面不佳的品种也有大幅上涨。行业方面,电子、国防军工、通信等科技成长股大幅上涨,多个行业涨幅超过10%;上周无一行业下跌,房地产、银行业走势落后,此外消费、公用、周期等非成长属性的行业普遍涨幅有限。(3)资金面:资金流入规模扩大A股市场交易情绪提振。上周市场资金净流入1067.04亿元(前值净流入75.28亿元)。流入方面:单周两融余额上升463.76亿元(前值上升152.74亿元);公募基金新发行717.28亿元(前值173.34亿元);上周陆股通呈现周度净买入64.94亿元(前值净买入43.70亿元)。从十大活跃个股所属行业看,陆股通净买入前三的行业分别是食品饮料(29.18亿元)、消费者服务(8.97亿元)、计算机(7.51亿元)。流出方面:IPO融资规模31.14亿元(前值136.19亿元);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净减持规模33.07亿元(前值净减持66.10亿元),净减持前三行业分别为食品饮料(5.13亿元)、农林牧渔(4.78亿元)、传媒(4.18亿元)。(4)行业配置:疫情行业冲击视角下的白马股抱团行情疫情对于股票市场的冲击需要站在不同的时间维度进行分析,短期(3个月)受影响但中期逻辑未变的行业需要趁机上车,而中期(3年)逻辑受到影响的行业到需要及时下车。白马抱团,本质是一种结构性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市场对于行业龙头与非龙头之间的偏好差异。从DDM模型来说,白马抱团是分子端(企业价值)分化的结果。企业价值包括三个方面: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增长价值,市场对白马抱团,更看重其增长价值。区分疫情的短期和中期影响,寻找值得当下上车或坚定持有的白马股。结合海外映射和细分主线梳理,看好家电/银行/免税/建材/电子核心龙头的中期抱团行情。2.债市:资产荒或将延续(1)利率市场上周央行逆回购投放1000亿元,逆回购到期12200亿元,MLF投放2000亿元,其利率下调10BP至3.15%。随后LPR报价利率跟随下调,1年期LPR利率下调10BP至4.05%,5年期以上LPR利率下调5BP至4.75%。DR001收于1.34%,较前一周上行12BP,均值维持不变为1.45%。DR007收2.01%,较前一周上行10BP,均值维持不变为2.12%。利率债收益率期限利差继续扩大。1年期国债收于1.93%,较前一周下行3BP;10年期国债收于2.85%,较前一周下行1BP。1年期国开债收于2.13%,较前一周上行13BP;10年期国开债收于3.27%,较前一周下行1BP。1年期与10年期国债期限利差92BP,较上周走阔2BP。(2)信用市场信用债收益率下行,信用利差大幅缩窄,等级利差缩窄。一级市场方面,利率债供给回升,地方债逐步重启发行。上周利率债总发行规模为2190.35亿元,到期规模为151.50亿元,净融资规模为2038.85亿元。信用债发行回升。上周非金融信用债发行规模为2473.57亿元,到期规模为862.18亿元,净融资规模为1611.39亿元。发行利率方面,上周信用债发行利率有所分化,高等级信用债发行利率小幅下行,低等级信用债发行利率窄幅波动,重点AAA平均下行4BP,AAA平均下行2BP,AA-平均上行1BP,但3年期AA-继续刷新历史新低,较上周下行1BP至5.64%。(3)债市展望:资产荒或将延续首先,融资需求萎缩之下,本轮利率下行具有内生性。尽管本轮资产荒负债端膨胀有限,债市的需求力量不及2016年,且金融机构的负债端成本也高于2016年,但是相比于2016年,本轮资产荒根源来自资产端,融资需求萎缩导致可投资资产减少,因此本轮利率下行更具内生性。同时,由于本轮债市的激进资金较少,杠杆水平、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等都显示本轮债市结构更加健康。不过,本轮债市也有摊余成本法债基等激进资金,由于其建立在政策红利之上,政策变动可能导致债市出现摩擦成本。其次,债市拐点尚早,但利率下行空间有限。2016年债市低点的时点融资需求早已改善,但当前融资需求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改善迹象。且疫情似乎在海外开始呈现扩散之势,演进节奏存在不确定性,一季度经济“挖坑”是确定事件,但具体影响有多大可能还存在预期差。同时,货币政策仍将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资产荒也将延续,因此债市在未来一两个月仍谈不上拐点。不过,由于货币政策“守正”之下更有节制,金融机构负债端成本下行仍较为缓慢,利率下行空间较为有限,预计较长时间内难以突破2016年低点。最后,利率在较长时间内仍将处于相对低位,即使出现调整空间也不大。“房住不炒”较长时间内对融资需求形成约束,经济上行动力较弱,货币政策较长时间难以转向,缺资产仍普遍情况下,叠加全球低利率的环境,利率债较长时间内仍将处于低位。2016年也一度产生利率长期下行的预期,但是当时的预期建立在负债端膨胀、金融加杠杆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基础之上,因此一旦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出现转向,债牛的根基就发生了动摇,2016年四季度开始债市出现大幅调整。但本轮债市的根源来自资产端,利率下行更具内生性,因此债市即使出现调整空间也相对有限。
免责声明
本文件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IMI”)制作,仅供派发予特定收件人,不得作为业务招揽或相关商业活动之用。本文件的版权为IMI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发、翻版、复制、刊登、发表或引用。
本文件中的信息均来源于我们认为可靠的公开资料,但IMI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件中的信息、意见等均仅供收件人参考之用,而不应视为出售要约、订购招揽或向浏览人士提出任何投资建议或服务。该等信息、意见并未考虑到获取任何人的具体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特定需求,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个人推荐。对依据或者使用本文件所造成的一切后果,IMI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编委名录
学术指导(按姓氏音序排列):
贲圣林 曹彤 管清友 瞿强 涂永红 魏本华 张之骧 赵锡军
主 编:宋科
执行主编:彭俞超
编 委(按姓氏音序排列):
芦哲 彭俞超 宋科 孙超 王剑 熊园 张瑜 朱霜霜 朱凯
《IMI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简介
《IMI宏观研究月报》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推出的系列性月度分析报告。与现有宏观研究报告不同,本报告更加侧重宏观分析的学术性。报告包括宏观分析、专题分析和数据汇览三大板块。其中,宏观分析板块包括海外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研判、国内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和金融市场分析等四个部分。专题分析是本报告的特色,主要针对一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经济金融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提高了本报告的学术内涵。本报告由IMI研究员倾力打造,由各位资深学术委员倾情指导,是IMI的主要学术产品之一。
IMI宏观经济研究室出品《IMI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2020年2月),后台回复“月报20200305”获取PDF全文,感谢各位老师关注!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国际货币网:http://www.imi.ruc.edu.cn
微信号:IMI财经观察
(点击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理事单位申请、
学术研究和会议合作
联系方式:
010-62516755
imi@ruc.edu.cn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